法国人的环保观 体现在生活细节中

cnfrance2017 2018年11月07日 (0)

  中国网  彭姝祎(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

  法国人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的理念和行动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比如,垃圾分类,巴黎的每个住宅小区都有三个垃圾桶,黄色的用于可回收垃圾、绿色的用于不可回收垃圾,白色的用于玻璃酒瓶。
 
  刚到巴黎时,我对这些分类标准不甚清楚,一次拎着生活垃圾下楼,就近丢进了黄色垃圾桶。同行的中国朋友赶紧捂着鼻子把这袋垃圾翻出来,重新丢进绿色垃圾筒,并告诉我说,垃圾一定要丢对地方,否则法国邻居会批评你。的确,后来我注意观察,邻居们都很注意垃圾分类,我看到不大的孩子在妈妈的指导下踮着脚尖把空酒瓶子扔进它该去的地方。反观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在公共场合和住宅区,垃圾桶也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是民众的环保意识依然比较淡漠,虽然垃圾桶上标注的很清楚,但很多人往往看也不看就习惯性地随手一丢,更不会因为丢错地方而受到指责,如果有人敢站出来指出这个错误,一定会得到“多管闲事”的反唇相讥。实际上,环境是大家的事,这个闲事还真得有人管。
 
  在法国的大城市,开车并不时髦,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既不追求拥有私家车,也不以开车出行为荣。相反,大家最喜欢的出行方式是地铁或公交,环保又便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环保又健身。巴黎等大城市开辟了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道,自由租赁的自行车遍布全城;富有创造力的巴黎人还发明了很多其它出行方式,比如滑板。走在巴黎街上,时不时会有一辆滑板车“嗖”的一下从身边“驶”过,而“司机”可能是十来岁的学童,可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妪或老翁。私家车则以小排量车为主,因为政府为了减少碳排放,通过种种优惠措施来鼓励购买小型车并对大排量车课以重税。久而久之,购买小型车既环保又省钱的观念便深入人心。在中国这个传统意义上的自行车王国,骑自行车的人正日益减少,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00万辆。在有些中国人眼中,拥有私家车是一大“面子”工程,钱不多就勒紧肚皮买辆便宜车,有点钱就赶紧换辆“豪华”车,车越大越有面子,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迅速的原因之一。
 
  在法国,环境意识从娃娃抓起,朋友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但是他已经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对妈妈说:“老师告诉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不节约,以后我们的孩子就会没得用;要爱护地球上的蓝天绿水,如果弄脏了,以后我们的孩子就看不到了。”孩子的话虽然幼稚,但是透漏出环保的理念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小脑袋瓜儿里。可喜的是,中国的孩子至少是大城市的孩子,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我的侄女读小学二年级,在街上看到乱丢的垃圾,她会说乱丢垃圾是不对的,会污染环境,会捡起来帮忙丢进垃圾桶。

不过另一方面,法国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在我看来并不环保,比如为了美观而不允许在户外晾晒衣物,晾在自家阳台也不行,除非晒到低于阳台栏杆,保证从外面看不到。否则会被认为是破坏市容,邻居们都会站出来干预。和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法国人习惯于用烘干机来烘干消毒衣物。而中国老百姓则继承了老祖宗的传统,习惯在户外的阳光下晾晒衣物,穿在身上有太阳的味道,太阳还是天然消毒剂,这样岂不是更加环保?

  法国的自来水十分卫生,水龙头里的水可直接饮用,但是大多数法国人习惯喝瓶装水,一年四季都饮用,只在冲咖啡或泡茶时才用热水,这便产生了大量塑料垃圾。而中国人习惯喝白开水,即把自来水煮开了喝,特别是在冬天。瓶装水只在炎热的夏季才有市场,因此中国人均瓶装水的消耗量大大低于法国,这应该也是更加环保的习惯。
 
  法国人喜欢大量使用清洁剂、去污剂、消毒剂,以厨房为例:有擦拭台面的,擦拭水槽的、擦拭水龙头的,分类十分仔细,种类特别齐全,让人眼花缭乱,擦拭效果也非常好,但实际上,这些高效清洁剂都含有化学成分,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中国老百姓常常使用一些民间“妙招”来代替清洁剂,比如用醋、碱面、牙膏等来去除油污,实惠、有效,还较化学清洁剂环保。
 
  法国的生态党即绿党更是大力推动环保举措,他们的有些做法在我看来走得太远,比如废核能而使用风能。实际上,核能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危险,风能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环保:风能会产生强烈的噪音污染,对人体和建筑物带来严重损害,法国就有这么一大群生活在巨大风车附近的人,他们的房屋开裂,听力受损、头晕失眠,到处抗议。也有越来越多的风扇安装在远离人烟的大海里,但这需要长途传输,而传输的过程既费钱又消耗原料,一点都不环保。因此,我非常赞同一个法国朋友的观点,改变身边不环保的生活习惯比弄风能发电更靠谱、更实在。
 
  尽管从整体上看,中国在环保理念和行动上暂时落后于法国,但是很多环保的生活习惯却值得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能保护好地球的环境。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法国网 www.cnfrance.com

推荐浏览

光明网 何农 2022-03-11
玛丽和娜塔莉是一对老朋友,两人的丈夫曾经是同事,她们从年轻时就相识。这两对夫妻爱好相近、趣味相投,加之在“三观”上都属传统左翼,所以多年来相交甚欢。但是,最近这几年,情况变了。首先是全世界、全欧洲、全法国的大形势在变,导致她们的“三观”出现了微妙的差异。全球气候变暖给日常生活带来...

中国能源报 王林 2022-03-11
2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大规模重振核能发电事业。“我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其一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延长所有可以延长寿命的核反应堆服役期限,未来不再关闭能继续发电的核反应堆;其二是到2050年,完成第三代压水堆(EPR)的建设,同时推进可调节小型堆和核废料较少堆型的研发。...

欧洲时报 2022-03-11
法新社2月15日的报道通过数字说明了法国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状况,这也是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贫困人口占1/72019年,法国本土有920万人(占总人口数14.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果加上海外省,人数甚至接近1000万大关(法国2020年统计的总人口数为6739万...

曾婷瑄 2022-02-21
讲到巴黎咖啡馆,你想到的画面是什麽?许多人想到的是人文气息浓厚的塞纳河左岸、白衣黑背心服务生端着盘子,俐落地穿梭在桌与桌之间;或是像电影「午夜巴黎」中文人雅士川流不息,在咖啡馆气氛热络讨论的场景。加上好几年前「左岸咖啡馆」一系列取景巴黎的成功广告,法国咖啡馆在台湾人心中逐渐成了优...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网 2021-10-11
回声报世界版面上的文章:贸易、投资:法国在非洲被中国甩在后面,文章在开篇就指出;中国正在非洲发挥主导作用。法国和英国等前殖民国家以及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美国仍然是非洲

BBC中文网 2021-09-23
法国美食一直都在变化,法国著名厨师阿兰杜卡斯(Alain Ducasse)说。他在巴黎的奥克斯里昂餐厅(Aux Lyonnais)品尝了一口深红色的气泡葡萄酒,周围是空空的木桌。 那是2021年3月的一天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网 2021-09-23
法国召回驻美以及驻澳洲大使的高调行为引发诸多费解,有评论认为巴黎的反应有些过激;费加罗报专栏作者 Isabelle Lasserre女士就此议题发表长篇分析文章,对潜水艇危机做出了深度解

未知 2021-08-06
7月份,法国新车销量较疫情前水平大幅减少,原因有多个,疫情只是一个方面,当然,家庭消费信心低迷、也有汽车配件短缺以及电动汽车市场运营环境条件尚不完善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未知 2021-06-24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前进党本次法国大区第一轮选举战绩微弱,左右翼通吃战略受挫,左翼尤其右翼还在顽强抵抗。右翼共和党以得票率29%位居榜首,社会党及左翼联盟有望继续执掌五个

未知 2021-06-21
作者:栾若曦 距离2022年法国总统选举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法国民众先迎来了一次试水的地方选举。 近期,法国的大区和省议会选举将分两轮举行。当地时间6月20日,第一轮选举刚